返乡创业
创业发展创业故事创业孵化

胡运海:云海茶山绣“美工”

【时间:2019-07-29】 【来源:万源市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陈本强】 【浏览:58次】 【字号:

【人物名片】

胡运海,中共党员,万源市白羊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达州市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万源市茶叶行业商会会长。致力于富硒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发展“云海茶山”富硒标准茶园8000亩,带动白羊乡7000余人成为专业茶农,去年实现茶业产值8000多万元,帮助白羊乡成为万源市唯一“产业强乡”,“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致富模式在万源全市推广。云海茶山被评为“四川醉美茶乡”;胡运海发起研究的“野生甜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课题获万源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本人获四川省劳动模范,达州市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二等奖、百姓学习之星,万源市优秀共产党、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人物心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产业好家乡才能发展好。十分欣慰的是,白羊乡茶农已经从中受益,开始抱团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希望借助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有更多青壮年能回乡创业,加入“中国硒部茶园走廊”建设。我要继续沿着“茶旅融合”的道路深耕细作、创优做强,真正让最美茶乡的人生活更美好。

171927xvozypgzof7ipjhp-1.jpg

【人物故事】

五月初晴,云海绵延,茶山黛绿。清晨,大巴山在睡梦中醒来,阵阵童音从云雾深处飘来,荡漾在最美茶乡上空。

“春天到,百花闹,虫儿飞,鸟儿叫,小丫丫,辫儿翘,歌声扬,茶丛绕......”那声音香甜、清脆、嘹亮,乐得茶尖嗖嗖往上窜,唱得茶农日子抿抿甜。

国学教育、旗袍走秀、采摘体验……自清明以来,“四川最美茶乡”的万源市白羊乡云海茶山,洋溢在一片欢乐幸福里。这儿,不止是让外人羡慕的小康宝地,更是令无数游客神驰的游乐福地。

茶山的主人叫胡运海,45岁,中等个儿,但身板还算墩实。洁白的牙、满脸的笑,是他特有的标配,总在无意间透着满满的幸福。

云海茶山,是胡运海的全部家当,也是当地群众幸福的源泉,整整倾注了胡运海9年的心血。

9年前,胡运海是三清庙村的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从村委委员到村主任,他已经在“一穷二白”的老家地盘上摸索了11年。当上“领头羊”,他发誓要让家乡旧装换新颜。

“当时不晓得开挖土地,结果杂草长得比树高。”2007年,胡运海翻出家里2万多元老底,还发动了村里几户“大户人家”,合伙买来几万株桃树,种在500多亩荒山上,寄希望于改变家乡的穷貌。

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很快“桃太”失败。放眼茶山深处,一些瘦弱低矮的桃树至今依稀可见。“它们是我伤心的记忆。”胡运海说,那阵子常常吃不下、睡不好,天天跟做噩梦似的。

“不能就这样倒下,既害了乡亲又伤了家。”振作之后,胡运海决定重整旗鼓。经过反复调研和科学论证,他瞄准了当地的富硒茶叶产业。

可是,合伙人不愿合伙了,家里人不再支持了。这反倒更加激发了胡运海的干劲,他决定要争口气看看。

开荒、平地、栽苗……经过长时间的休整,2010年秋天,胡运海横下心来,领着一班工人走进了三清庙的茫茫大山深处。那些日子,胡运海白天赶进度,晚上学技术,尽管家就在山脚下,最忙时却长达3个多月没回过一次。

500亩、800亩、1000亩……就这样,一步接着一步走,一年接着一年干,如今胡运海已累计发展富硒茶园基地8000多亩,取名“云海茶山”。

172002eqboqbb4xy7bzyo4-2.jpg

一山连一山,山山皆奇观。整片“云海茶山”,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云蒸雾绕,好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加之基地建设景观化、水肥设施一体化,“云海茶山”斩获“四川最美茶乡”的美誉。

基地壮大后,胡运海随即投资修建了加工厂,引进标准化生产设备,注册“巴山早”茶叶品牌商标,茶叶产业向深加工、高品质转型蜕变。

历经艰难曲折,接续拼搏奋进,“云海茶山”全产业链不断延伸,茶叶经济价值大幅提升。成功后的胡运海初心更切,成立了白羊乡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乡亲一同走上种茶致富路。

从拒绝要到抢着种,从零星区块到成片布局……如今,不仅白羊乡的11个村(社区)全都种上了茶叶,还辐射到石塘、旧院等乡镇,形成一条绿色的产业长廊。户种茶、村建厂、乡有市,在当地更是一道繁荣兴旺的独特风景。

“我们乡脱贫攻坚战中,胡运海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引领作用。”白羊乡乡长王君华介绍说,2014年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白羊乡新发展茶叶1.2万亩,累计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除了胡运海的省级龙头企业,还有规模作坊式加工企业13家,引进了四川国储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公司,全乡7000多人成了专业茶农。

“去年我乡茶业产值达到了8000多万元,成为万源市唯一的‘产业强乡’”。白羊乡党委书记廖开军更是自豪,茶叶不仅成了全乡的主导产业,“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致富模式还在万源全市推广,白羊乡跻身中国硒部茶园走廊的核心区域。

“像我们这把年纪,老弱病残的,一年光靠茶园挣个3、4万,这还不叫共产主义社会吗?”现年64岁的村民游友恒,前几年从“粮农”变成“茶农”后很快脱了贫。不仅修了新房、存了余钱,每天闻着飘香绿茶,游友恒的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舒坦。

巴山美,五月的茶香最美。游友恒的家门前,一幢幢新房正拔地而起,一拨拨游客正纷至沓来。“除了再扩大点茶园,得赶紧张罗一个农家乐!”游友恒的心里,早已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172101rhh48jd874s9zv79-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