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
创业发展创业故事创业孵化

道明竹编新传人杨隆梅的创业创新路

【时间:2019-07-29】 【浏览:65次】 【字号:

IMG_9051-1.jpg

杨隆梅,女,1991年出生,从小出生竹编世家,对竹编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带着对竹编事业的满腔热忱,为了给家乡特色产业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传承、发扬老一辈竹编艺人倾注在道明竹编事业上的毕生心血,毅然放弃了民航公司优越的条件,留在家乡创业。

经过几年摸索、尝试、实践,在不流失竹编艺人、传承竹编技艺的同时,为了把新的创作设计和现代经营理念更好的融入道明竹编产业发展里,依托爷爷创办的拥有40多年竹编经营管理经验的崇州市继军竹制品厂,2014年成立了道明竹编巧妹子竹编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也可以不平凡。我相信通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让竹编事业有更好的发展。”杨隆梅说。

教学-1.jpg 

启程——竹编的核心是人

2013年,一场火灾把杨隆梅家中的竹编厂房和设备几乎全部烧毁。在民航公司上班的杨隆梅闻讯赶回家中,看着年迈的父母和漆黑的厂房,她忽然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守护这个承载了她童年美好记忆的地方,让家里的竹编厂再次发展壮大。

当时,道明的竹编产业还处于触底后艰难回爬的阶段,竹编厂的业务也还是以为食品厂提供包装盒为主。但是在现代工业技术中,可以替代竹编来作包装盒的制品太多,竹编又因为纯手工制作无法比量,竞争力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由于老一辈的手艺人逐渐老去、离开,竹编手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如果不转型,竹编就会走进死胡同”,杨隆梅开始认真思索竹编厂的出路。

“竹编的核心是人。”带着不让家族企业断在自己这一代的决心,以及传承竹编技艺的责任感,杨隆梅踏上了走访老手艺人拜师学艺之路。如今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吕国良,是杨隆梅在拜师过程中请教得最久的一位老手艺人。“他编了一辈子竹编,现在年纪大了,教我划篾条的时候手会抖,眼睛也有点花了,但他对竹编依然很用心。”杨隆梅回忆。

将生竹与干竹劈开的技巧、划丝的时候怎么握刀更稳、编制什么东西用什么厚度的篾条……在杨隆梅学艺期间,吕国良毫不吝惜地把他多年来从实践中摸索、创新、积累出来的经验和小窍门一一教给了她。“吕老师说不怕我学,就怕没人学。”谈起学艺的过程,杨隆梅颇为感慨。

“吕老师说,学会编一样东西可能只需要三天,但是要学会劈好竹子可能需要三年的时间。吕老师教会了我如何放下浮躁。”杨隆梅说,“这很重要,编竹编,最需要的就是要有耐心。”

除了拜师老手艺人学习竹编技艺,竹编厂里固定的几十位手艺人和合作社的几百位手艺人,都是杨隆梅的学习对象。“向老手艺人请教的过程是年轻人打基础的过程,每一位师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技法,广泛地学习可以更好地传承竹编技艺。”杨隆梅说。

德国-1.jpg

道明竹编走进德国 

新生——传承与创新的衔接

“道明竹编的历史跨越千年,上万种产品都是在各种基础技法上融入了个人的创作理念产生的,至今仍是如此。”杨隆梅如是说。

技艺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在从吕国良那里学来锅圈编织方法的基础之上,杨隆梅把竹丝变细,再在圈中放上一个猫眼,做成耳环或者项链,样式十分新颖;又如吕国良教授的灯笼起底的编织方法,即手艺人口中的“基灶口”,杨隆梅直接将起底的底子用相框装裱起来,就成了一幅别致的画;再比如传统的挑二压二的技法,杨隆梅将竹编与笔记本封面结合,便成了独一无二的私人专属款;道明竹编以立体为主,把原来的技艺沿用到现在的雕塑上,就有了竹艺雕塑;竹与皮革结合,做成女式提包,皮革弱化了竹的缺点,竹艺又刚好成为了提包的亮点;竹与金属的结合做出来的竹笔也别具一格……

“将传统的技法活用,通过年轻人的玩法,不管是文创产品还是跨界融合,都可以挖掘出民间技艺的另一种美。”杨隆梅说。

民间技艺的传承需要衔接,道明竹编在上一代人的手里兴盛,又在上一代人的手里衰落,所以杨隆梅认为,从娃娃抓起,从普及开始,不让竹编断层是新生代传承人必尽的义务。

“非遗进校园”刚好给了杨隆梅这个平台。目前,“道明竹编非遗文化进校园”已经从道明走出,辐射到成都及周边的许多中小学校,课程模式也渐趋成熟。

“我们从溯源开始,第一步是普及竹编常识,第二步是讲解竹编专业知识,然后再具体教学生们怎么编织。比如编篮子,从起底到做出成品,我们都会让孩子自己来一步步地慢慢完成,在完成的基础上再引导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很多时候,他们比成人更具有想象力。”杨隆梅说。

斐济-1.jpg

道明竹编走进中国驻斐济使馆新春招待会 

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

2014年,为了统一管理手艺人,同时也为了给他们搭建平台,杨隆梅成立了道明巧妹子专业合作社。接到订单以后,合作社社员可以优先接手任务。

合作社里有好几百位手艺人,对于杨隆梅来说,对手艺人的长项进行梳理和分类是必须要做的工作,方便在接到订单后迅速安排合适的人完成。因此,杨隆梅常常去走访这些手艺人,了解他们各自擅长的技艺以及身体状况,谁擅长立体竹编,谁擅长平面竹编,谁擅长瓷胎竹编,杨隆梅都有记录。

杨隆梅每年还会举办两次定向培训班,免费培训细竹编技艺,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村民雷秀英以前主要编安全帽,属于粗制品,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一千多元,经过接触,杨隆梅觉得雷秀英很有耐心,就培养她学习瓷胎竹编,现在雷秀英一个月的收入增长了约两千元;贾春燕最开始是编酒瓶套的,收入并不高,而且由于身有残疾,备起料来也很不方便,杨隆梅推荐她学习瓷胎竹编,并手把手地教她,现在贾春燕一个月有三千多元的收入;谢学良有腿部残疾,擅长编豆腐乳筐,虽然豆腐乳筐属于比较普通的竹编制品,但他技艺过硬,人也很负责,杨隆梅发展他成为了合作社的社员……

除了发展合作社,每年接到郫县豆瓣包装盒的订单后,杨隆梅都会向道明镇所有竹编户收购为郫县豆瓣制作的包装半成品,带动大家共同发展。“一个人力有不逮,但众人拾柴火焰高,道明竹编的复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杨隆梅说。

竹编是杨隆梅成长的印记,从最初为了家族责任接过重担,到现在其已变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杨隆梅很庆幸自己的选择。今年春节前,杨隆梅跟随2019欢乐春节之成都旅游文化推介会,“打卡”希腊雅典、德国柏林,进行道明竹编现场活态展演。“现在对外交流,我们更多的身份是中国的文化使者,把中国的竹编文化带到世界的其它地方,这是这个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它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

如今,在杨隆梅的努力下,合作社从原有的10多位竹编技师发展到现在的50多位技师,成功留住竹编艺人,并且年轻技师多达20多个,为村里的老人、残疾(手无残疾)、留守妇女等提供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合作社年产值600多万元,竹编作品远销日本,韩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摩洛哥-1.jpg

杨隆梅参加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