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关于“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的重要指示精神,4月3日,省委农工委牵头召开了竹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专题分析会。会上,省直有关部门、竹产业重点市、县(区)和龙头企业代表对竹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推动竹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对策建议。现将省直有关部门、竹产业重点市、县(区)和龙头企业参会材料整理编发,以供参考借鉴。
竹子速生常绿,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型植物,是我省林业产业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竹产业,对于全省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自然条件独特,形成了以丛生竹为主,兼有散生竹和混生竹的竹资源富集区。目前,全省竹子有18属160余种,分别占全国竹子属、种数的46%和32%;现有竹林面积1752.7万亩,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基本情况
(一)竹产业基地建设迅速
2000年以来,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实施,全省竹林面积大幅增加,资源培育全面加强,竹基地建设量质双增长。竹产业基地建设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竹林结构得到优化。
(二)竹产品加工亮点突出
竹产品加工快速发展,产品档次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不断加快。一是竹产业新业态逐步凸显,精深加工有新的突破。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以竹浆造纸、竹人造板、竹家具、竹编、竹笋加工为主的竹产品加工体系,形成了泸州竹浆造纸、眉山青神竹编等当地特色竹产业。青神竹编、富顺县“半坡脆笋”、纳溪区竹韵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竹家具等产品远销欧洲、日本、韩国、加拿大。二是竹产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经济贡献明显提升,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竹产业旅游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竹旅融合模式,促进竹产业链向竹文化、竹旅游、竹康养等领域延伸。望江楼公园因唐代女诗人薛涛在望江楼遍栽名竹、制笺作诗的故事逐渐形成特色的竹文化,是市民休闲娱乐健身和接受传统文化再教育的好去处。“蜀南竹海”集生态旅游、竹饮食文化、竹工艺品等于一体,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青神县利用“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特色竹乡”“竹产品出口基地”等品牌,培育形成了集万竹博览、竹文化展示、竹旅游、竹体验、竹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拉动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溪区大旺竹海建成“中国森林康养基地”,利用“竹屑酿酒专利技术”生产“活之酿”康养竹酒,建成“中国竹酒博物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近郊游首选之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我省竹区公路数量不足、断头路多、通行能力弱,导致竹资源采集利用率低;笋用竹区灌溉设施缺乏,靠天吃饭普遍,导致出笋不齐、大小年明显,加之采运困难,成本高,林农收益少,缺乏动力。
(二)产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弱。我省竹加工企业大多生产规模小,产品趋同,市场竞争力弱。多数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更新缓慢,致使传统加工产能过剩。近年来,受国外木浆大量涌入和环保政策的影响,竹浆企业产销价格倒挂严重,经营艰难。
(三)政策支持力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政策扶持力度小,竹业企业与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业主大户等经营业主创业创新活力低,发展积极性差。
(四)科技含量低,科技创新不足。我省在竹产品初加工设备制造与推广、竹产品精深加工与功能产品开发、竹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研发薄弱,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管理粗放,单产低。产业链、价值链长的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乏力,高附加值产品单一,竹林资源综合效益低下。
(五)竹业知名品牌少,品牌建设和保护乏力。一些地方竹产业发展尚未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机制,林农、专业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品牌意识差。
(六)经营业主自身能力建设落后。竹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市场化运营能力不够强,市场信息把握不够准。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建竹区道路、竹笋灌溉等基础设施,增强通行能力,保证竹笋生长用水需求,夯实竹产业发展基础,助力脱贫攻坚。
(二)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竹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加快构建竹原料生产和加工利用技术及产品的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生产。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驾护航竹产业发展。建立省、市、县联动的竹区机耕道奖补机制;修改完善现行林业改革发展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进一步激发竹业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将竹精深加工企业和项目纳入省、市、县三级财政重点支持范围,除按规定纳入技术改造补助外,对项目使用金融贷款实行每年3—5%的贴息,连续贴息不低于5年。
(四)坚持理念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从业人员结构,提高实用技术服务能力,强化专合社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优化服务环境,拓宽竹产业链,推动竹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品牌意识,加快品牌战略构建,着力打造竹产业名优品牌。
(五)重点推进,着力打造第三产业。加快“望江楼公园”“蜀南竹海”“熊猫基地”“青神竹编博物馆”等特色竹旅游景点的提档升级,支持符合条件的竹林公园、竹林康养基地申报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基地。深入挖掘竹文化与四川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点,培育打造一批竹业生态旅游精品线,以及“一日游”“周末游”“家庭游”等短线竹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各类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会)平台,依托川西民居、竹林盘特色景观资源,开展“竹林人家”“竹林小镇”“竹家乐”的规划建设和宣传推介。
(六)加快科技创新,强化引领支撑。建立“互联网+竹产业”市场信息平台,依靠大数据处理功能,整合竹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和资讯信息;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鼓励支持专家开展在线咨询、科技下乡、现场指导等技术服务,为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Copyright © 2017-2023 四川农村创业就业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12672号-1 技术维护:四川兴农联合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黄瓦街51号 028-8698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