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

“三类人才”聚合力 乡村振兴添动力

——四川宣汉:巧用人才之匙打开群众致富之门

【时间:2019-01-09】 【来源:天府先锋】 【作者:四川农村创业就业网】 【浏览:127次】 【字号:

近年来,宣汉县立足“贫困人口多、脱贫压力大”的实际,紧盯农业科技人员、工商业主、返乡农民工“三类人才”,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优化管理服务,有效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截止目前,全县吸引“三类人才”4921 名,创办领办经济实体 1246 个,实现农业产值 12.6 亿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 1061 元。

三类人才聚合力2.jpg

“扶上马”再“送一程”,让科技人才创业“轻装前行”

“蜀宣花牛经过30多年的培育,2012年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新品种证书,是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但由于科技人员身份和政策的限制,大家在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方面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导致了科研与生产脱节,致使蜀宣花牛养殖技术水平较低。”县改良站站长石长庚感慨地说。

据了解,为破解蜀宣花牛养殖技术推广瓶颈,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经济,宣汉县依托全省首批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制定出台《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打破身份方式地域“三项限制”,强化资金项目税收“三项扶持”,严格监管督查验收“三项管理”,鼓励在职农业科技人员以带薪离岗、兼职兼薪等方式,承包、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开展技术服务等创新创业活动。

“现在政策允许兼职兼薪、离岗创业,大家都铆足干劲,准备在基层干一番事业。”政策刚出台,石长庚就带领16名技术人员投资500万元,在宣汉县明月乡重石村创办了蜀宣花牛繁育场,既当“站长”又当“老板”。“我要是做不出点成绩,硬是对不起这么好的政策!”

目前,繁育场常年存栏蜀宣花牛300头以上,年利润60万元以上。《蜀宣花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农业部2017年度中华神龙科技一等奖,并成功申请一种蜀宣花牛繁殖技术研究、一种栓系式育肥牛舍等国家专利6项。蜀宣花牛的成功更是带动了全县其他农业科技创业取得突破,丘陵山地玉米高产创建技术及集成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一种玉米套种灵芝的栽培方法”等7项国家专利,促进了7项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实现经济效益2亿元。

“截止2018年6月,宣汉县已有495名县内外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创新创业。”宣汉县农业局副局长赵益元讲道:“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带动下,全县农村围绕‘牛、药、果、茶、菌’五大重点产业发力,先后成功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社1247个、家庭农场363家、培育种养殖大户1100余户、农业龙头企业70余家,农村经济呈现业态丰富、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

三类人才聚合力5.jpg

“大礼包”加“微服务”,让工商业主创业“后顾无忧”

“县委县政府在项目立项、资金扶持、后续服务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近3年光是资金扶持就给了380万元。”达州市铭远生态林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雷远学介绍到。

在外经商多年的雷远学于2013年回到家乡茶河镇创办了达州市铭远生态林业有限公司,投入1.3亿元开发打造宣汉县茶河镇钟坪村高峰岩陆生野生动物驯养场项目,通过发展生态林业,打造林下高端生态产品。

据悉,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纳更多工商资本投资宣汉,该县在2016年专门制定了《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奖励办法》专项激励政策,每年预算专项资金,对工商资本一年内实际投资500万元以上创办的实体,给予20-30万元的扶持奖励;对获得的品牌创建给予1-30万元的扶持,对贷款投入再生产领域的给予50%的财政贴息。

另外,宣汉县对创业项目实行“一表申请、一站受理、限时办结、免费服务”绿色联动审批,保障各类业主简便、快捷办事;建立重点项目“一对一”挂包联系制度,帮助企业争取政策补助资金,解决土地流转、要素保障等具体困难。

截止目前,宣汉县共建立方斗农产品加工园等创业孵化基地3个,打造“庙安花果山”等创业示范园 34 个,建成全国最大的云木香生产基地,先后培育庙安脆李等国家、省级知名品牌 31 个,引进七里现代畜牧业示范园等项目23个,特别是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吸引工商业主投资近 60 亿元开发旅游。

三类人才聚合力3.jpg

“富脑子”同“搭台子”,让农民工返乡创业“激情满满”

“真正让我留在老家、发展产业的原因是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毛坝镇返乡农民工饶猛在了解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后,在天坪村发展高山脆李5000余亩,年产脆李200万斤,年收入1200万元,吸纳389名群众务工增收。“我们回家创业的就怕政府的那些条条框框,没想到现在环境这么好,我有信心把我的产业做大做强”。

据了解,为增强农村活力,回引更多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宣汉县重点做了三方面努力:

大力实施“归雁工程”,坚持产业发展优先规划、创办领办项目优先立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先投入、项目内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四个优先”,有效推动“人才回乡、项目回引、资金回流”。

广泛开设“技术课堂”,依托农民夜校教育培训主阵地,个性化开办“农民夜校+道德讲堂+产业基地+远程教育+乡村喇叭+农村电商”“夜校5+”课堂,深度对接个人需求,通过“业主点单+技术员配菜”方式,精准定制产业专题教程,切实解决农民工创业中的疑难杂症,全面提高返乡农民工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注重强化“三向激励”。坚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理念,持续强化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在54个乡镇分别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明确专人联系服务务工返乡人员、农村致富能手等优秀青年人才,择优充实村级班子、强化基层引领功能。组建“智力支乡联络会”,定期召开创新创业座谈会、乡友恳谈会等,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搭建协商议事平台。每年推荐评选一批脱贫攻坚优秀返乡创业人才,给予每人2万元奖励。

“组织信任、群众拥护,让我走上村主任岗位,我一定把村上的大球盖菇产业做得更好,让老百姓的腰包都鼓起来!”清溪镇常宁村主任张大鹏在就职大会上铿锵有力地承诺。

近三年来,宣汉县先后从优秀返乡农民工中选拔村“两委”干部29名、县乡人大代表58名、县政协委员8名,引领带动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在基层一线发展经济产业、在村级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让返乡农民工真正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助推乡村振兴的一股强劲力量。

三类人才聚合力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