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
创业发展创业故事创业孵化

南充市顺庆区:点燃创业激情 放飞青春梦想

【时间:2018-06-14】 【来源:四川省人社厅网站】 【作者:四川农村创业就业网】 【浏览:157次】 【字号:

南充市顺庆区大学生创业园位于南充市顺庆区搬罾镇,创建于2006年,是一个以创业孵化服务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平台。 

园区面积达3000余亩,主要经营果蔬、观赏植物种植,年创产值1900余万元。已先后吸纳487名大学生和67家企业入园孵化,并成功孵化了33家,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389人次。2012年该园成功创建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园。2013年,时任四川省省委书记的王东明同志莅临园区调研时赞叹道:“7人带动1000人,很了不起”;2015年,程小波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模称号。 

从创业之初的30亩土地,到如今3000余亩规模;从形只影单的单打独斗,到入驻孵化企业(团队)达60余个的抱团发展;从默默无闻的区级大学生创业园成长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园……一路走来,顺庆区大学生创业园以梦为马,披荆斩棘,奋勇向前。其成功在于它通过政府搭台、学子创业和专合一体三个环节,分别实现了借力发展、自主发展和共同发展,成功破解了大学生创业土地、资金、技术和销售等四大难题,闯出了一条园区由小及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壮大之路。 


政府搭“台”  园区借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顺庆区大学生创业园的发展壮大凭借了政府搭建的三个平台。一是创业载体之“台”。创业之初,园区仅有30亩的弹丸之地。创业舞台的狭小,严重制约了创业学子才华施展。为解园区燃眉之急,当地政府积极协调流转了500余亩用地。2018年,区政府又积极协调了2000亩用地,使园区创业用地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促进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区政府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园区路网、水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为推进园区“创客之家”建设,再次专项投入了50万元。二是资金支持之“台”。根据《顺庆区统筹城乡产权抵押融资总体方案》,2014年,区政府积极协调园区以570亩流转土地预期收益和1100个大棚为担保,与顺庆区农村信用联社签订500万元授信合同,一举破解了园区创业资金难题。三是创业服务平台。区人社就业部门、农牧业局等相关单位协同配合,联动出击,共同为园区提供优质服务,在园区设立创业就业指导办公室和农技指导站,提供零距离的政策咨询、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和农业技术指导推广等快捷服务,并先后为园区和入园孵化企业兑现各类奖补资金和扶持资金300余万元。2018年,为助推园区创业孵化,区人社、就业部门针对园区大学生援助了2个公益性岗位。 


学子唱“戏”  自主发力 

一路星辰一路歌。在领头雁程小波的带领下,园区创业团队稳打稳扎,沉着乐观面对每一项挑战,开辟了一条具有“三化”特色的创业之路。一是专业化生产。术业有专攻,入驻在园区的大学生大多毕业于农学专业,学有所长。莘莘学子顺应顺庆区“强三优二特一”产业发展之势,情系市民的菜篮子,专业化发展果蔬和观赏植物种植,满足了人民群众绿色有机生活需求。二是智能化管理。园区建成100㎡大数据处理中心,通过连接在1000余个智能大棚的传感器,用大数据分析果蔬生长周期、疫病发生率、产出率等,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为园区生产提供可视化管理、云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决策,提升了生产效率,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三是“育婴式”孵化。园区探索出了场地、技术、融资、销售“四位一体”的孵化模式,在土地、技术、资金和销售方面为大学生排忧解愁。除了对新入驻企业实行场地租金、水电气等2年全免外,园区还专门开辟了100亩“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田,鼓励大学生技术创新,解决了创业载体难题。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接纳四川农大、西南大学等7所高校学生入园实践,每年邀请川农、西农专家学者莅临园区指导。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成立了农望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开办大学生创业培训专班,实现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双提升。针对创业初期融资难问题,园区专设了50万元的创业天使资金,先后对16个创业项目提供融资48万元。2012年以来,园区组织孵化企业参加省市创业大赛,帮助获奖企业通过社会资本解决融资难问题。实行“电商+直销”模式,园区与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网上平台和沃尔玛、家乐福等实体超市分别形成线上线下合作关系,破解了销售难题。 


专合一体  共同发展 

“园区植根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我要做大学生创业的引领者,也要做人民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程小波如是说。创业以来,借力政府支持,依靠创业团队,园区发展了,程小波富了。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致力于大学生创业孵化的同时,他又积极谋划如何反哺社会,逐渐摸索出了“专合一体”(大学生+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大学生农业专技知识和农民实践经验的结合,产生了“1+1>2”的效应:程小波成立的搬罾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让周边100多名农户先后通过土地租赁、入股分红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实现了共同致富;刘双全等数十户农户入园返租土地进行孵化,成功建起了自己的产业基地;周边3个乡镇、28个村社的3000多户群众,或通过入园务工,或种植园区新培育的新红椒、矮架早油薹、蜜本南瓜等品种,实现了增收,户均增收达35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