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汉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系列部署,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盯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工商业主“三类人才”,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有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探索走出了一条以集聚人才推动三农工作的发展新路。目前,全县共有“三类人才”1921名,在农村创办领办经济实体1246个,实现农业产值12.6亿元,带动农民群众人均增收1061元。
一、给政策,增强农村“吸引力”
一是以改革增强发展动能。深入推进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聘用等改革试点,突破“三类人才”身份、职级等瓶颈制约,鼓励和引导其投身农村发展,实现由单一式农民向立体化人才的快速转变,有效提升了农业组织化经营水平。全县“三类人才”共创造农业产值12.6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3.4%。二是以政策激发人才活力。出台《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意见》等专项激励政策,根据产业规模、科技含量、经济效益、投资金额等标准,给予“三类人才”1—200万元不等的以奖代补,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三是以服务优化创业环境。成立农村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联动审批服务;建立创新创业重点项目“一对一”挂包联系制度,为“三类人才”领办创办的经济实体,明确责任部门和服务单位,帮助解决土地流转、项目审批等具体困难,先后协调争取、打捆投入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
二、给项目,激发人才“创造力”
一是政府项目引方向。始终坚持农业项目特色化、规模化,在全县大力布局实施“牛、药、果、茶、菌”等特色农业项目,引导“三类人才”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优做亮农业品牌,先后培育富硒茶叶、大巴山粉葛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31个,黄金黑木耳、老君菇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打造“方斗食用菌示范园”等一批亿元级重点产业项目,培育国家级专业合作社2家、省市龙头企业25家。二是开创项目扩舞台。大力实施开发扶贫、全域旅游战略,先后布局实施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综合开发、3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等重大项目,成功吸引“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杨昌林等一批“三类人才”围绕全县重点项目创新创业,成功打造了巴山大峡谷沿线绿色产业景观带、万亩中药材基地等示范农业,实现了党政搭台和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三是基础项目助发展。坚持做实农村基础、厚植农业发展优势,聚焦“三类人才”创新创业项目,重点配套建设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近两年在“三农”总投入近40亿元,共解决11.8万人安全饮用水、22.7万人安全用电,实现了100%的乡镇、建制村通水泥(油)路。
三、给激励,提高自身影响力
一是政治上有地位。大力实施“归雁行动”,组建和完善“智力支乡联络会”,定期组织召开创新创业交流会、“金点子”联席会、工商联商会组织座谈会等,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并将“三类人才”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重要人选,增强参政议政的话语权。二是经济上得实惠。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合作社带动、科技人员示范,探索出“农民变产业工人”、“贫困户按揭建房”组织化生产等农业新型经营模式,成功打造“庙安花果山”“七里梦仙园”等产业基地和创业示范园34个,“七里梦仙园”等龙头企业成功上市,年产值达2亿元。三是道德上作示范。充分发挥“三类人才”的独特优势,每年度召开一次农村创新创业表彰大会,评比“创新创业之星”“农村科技带头人”“创业明白人”,教育引导群众争先进、学典型,充分激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活力;评比“道德模范户”“道德达标户”,农民的文明意识强起来、精神面貌好起来的浓厚氛围全面形成。
宣汉县举办农村创业妇女电商技能培训班
创业促就业,烟灯村村民在辣椒加工厂分拣辣椒,务工挣钱
Copyright © 2017-2023 四川农村创业就业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12672号-1 技术维护:四川兴农联合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黄瓦街51号 028-86980779